人工智能专业方向简介

√专业背景

1986年,西安交通大学成立了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所。作为我国最早进行人工智能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专职科研机构,人机所是视觉信息处理与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教育部和国家外国专家局机器视觉与认知计算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教育部混合增强智能示范中心、西安交通大学认知科学与工程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的支撑单位,也是我国人工智能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35年来培养了一大批人工智能领域优秀人才,有力支撑了我国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

 优秀毕业生代表

为适应国家人工智能发展战略,2017年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南宁教授领衔,创办了“人工智能拔尖人才培养试验班”,探索人工智能方向本科生的培养,并于2018年招收第一届本科生。2018年11月在人机所的基础上成立了人工智能学院,2019年3月获教育部首批“人工智能”本科新专业建设资格。至此,形成了人工智能拔尖人才培养的一体两翼相互协同的育人体系,其中研究所以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为主要任务,学院以学生培养为中心工作。

航级别芯片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工程    

            学生团队在国际竞赛中获奖

“先锋号”智能车连续3年在中国智能车挑战赛中夺冠

为扎实推进人工智能新工科建设的再深化、再拓展、再突破、再出发,推动人工智能本科生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创新,做好未来技术学院人工智能方向的创新领军人才的前瞻性和战略性培养,2021年人工智能学院与未来技术学院协同培养人工智能专业方向的拔尖技术人才,充分发挥人工智能拔尖人才培养改革的新体制和经验,以工程教育为基础,激发学生探索学习,培育学生的创造梦想,进一步探索具有出色的技术领导力和技术创新力的人工智能工程领域领军人才培养路径。

√培养目标

未来技术学院人工智能方向的目标定位:以人工智能技术改善世界为愿望,培养为此而奋斗的具有科学家素养的工程师。以工程教育为基础,项目创新为引导,激发学生探索学习,培育学生的创造梦想,激发学生从“小发明”到“大创造”的跨越。未来技术学院人工智能方向聚焦自主智能系统与增强芯片设计领域的人才培养。

探索人工智能拔尖人才培养不能拘泥单一模式,教学组织模式的多样化将有助于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未来技术学院人工智能方向和人工智能学院人工智能专业(即钱学森学院人工智能拔尖人才培养试验班,以下简称人工智能拔尖班)的学生培养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才培养改革体系来构建的,其目标都是培养学生具有技术领导力和技术创新力,两者在通识课程和专业主体课程设计基本相同,但在大三、大四年级的高级课程教学方面有所区别:未来技术学院人工智能方向聚焦自主智能系统与增强芯片的关键核心技术,在大三、大四年级采用项目引导、小组教学模式,将理论知识学习有机融入项目实践创造过程,强调创新工程设计;人工智能学院人工智能专业注重跨领域学科交叉融合,强调理论知识的广度与深度的融合,培养学生具有跨学科、强基础的复合型知识创新能力。在学期间,鼓励学生参加人工智能学院以项目驱动的科研活动“X-计划”。未来技术学院人工智能专业方向与钱学森学院人工智能拔尖班的教学工作相互借鉴、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所设立的“人工智能学院技术探索和成果转化基金”面向未来技术学院人工智能方向和人工智能学院人工智能专业的所有学生。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从我们已形成的优势出发,继承而不守旧、借鉴而不照搬,充分发挥和利用好学校在人工智能拔尖人才培养方面改革的新体制和经验,进一步探索具有出色的技术领导力和技术创新力的人工智能领军人才培养路径。

√培养特色

强化项目驱动,科研育人结合。实现综合运用所学的人工智能相关知识,有效衔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前沿项目,聚焦自主智能系统与增强芯片技术领域,以“人工智能学院技术探索和成果孵化基金”(人工智能学院筹资设立)为支撑,强调多学科交叉、校企协同和团队合作,鼓励和倡导学生实践创新成果转化。

学习实践并重,意志体能兼顾。项目课程代替实验实践环节学分,理论课程学习与项目实践相结合,提高学习自由度,强化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训练,强化体能和毅力锻炼,为其创造更广阔的发展时空和条件支撑。

面向未来技术,创新培养模式。在“人工智能学院工程教育与人才培养委员会”的指导下,充分考虑人工智能专业对未来技术人才基本知识和核心能力的需要,以学生为中心,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相统一,聚焦学生创新能力,鼓励“异想天开”,建立一对一教授导师制和学分制,优化学生遴选和动态管理机制,探索形成以技术创新力和技术领导力为驱动的面向未来技术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师资队伍

人工智能学院拥有一支能力突出、结构合理、由院士、领军学者、拔尖人才、青年优秀人才等组成的的高水平师资团队。人工智能专业教学团队以人工智能学院教师为主体,并特聘校内经济与金融、人文与社会科学、医学、生命、自动化、电气等校内其他院系的优秀教师授课,以及佛罗里达大学、伦斯勒理工大学、芝加哥大学、南京大学、微软亚洲研究院等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和人工智能企业的知名专家加入教学团队。同时,成立了由国际一流科学家和知名企业家组成的“人工智能学院工程教育与培养委员会”,探索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以本为本、多元参与、科教融合”的新形态。

√合作平台

西安交通大学-微软亚洲研究院智能信息处理联合实验室

西安交通大学-舜宇集团舜安人工智能研究院

西安交通大学-紫光展锐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

西安交通大学-华航唯实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

人工智能学院-旷视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

                               人工智能方向咨询qq群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