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工程专业方向简介9DBAB

一、学院介绍

作为教育部首批建设的12个未来技术学院之一,西安交通大学未来技术学院2021年7月正式成立。学院立足“四个面向”,秉承“未来科技牵引、学科交叉支撑、产教融合驱动、开放探究教学”建设理念,依托学校“6352”产教融合创新工程和“1121”产学研深度融合新模式,以未来硬科技需求为导向,以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活力为着力点,联合大院大所、龙头企业及优势学科,实施本研贯通、项目驱动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引入前瞻性项目课题、组建“科学家+工程师”队伍、构建“课”相结合培养体系,实施“多位教师同上一门课、校企专家同上一堂课”,通过长周期的人才培养(应保研尽保研),培育具有前瞻性、能够引领未来科技发展的创新创业领军人才。

21BAA

未来技术学院人才培养理念

西安交通大学“志向远大、品学兼优、兴趣使然、身心健康”为原则,采取笔试和面试的多维考察方式,着重考察学生的创新创业综合素养,并根据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和个人志趣、发展规划,从进校新生中选拔有志于投身储能科学与工程、智能制造工程、医工学方向的学生。

、优势特色

1.构建本研贯通、“课”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学院为学生组建由校内导师、企业导师、创业导师组成的校企导师团队,基于未来硬科技需求,在项目课程中指导学生开展由初级到高级的科技项目研究,并指导学生以负责人身份申报大创项目、牵头参加高水平创新创业大赛,取得成果并转孵化。

4557A

“课-项-赛”相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2.制定本研贯通培养方案,整合实验、实践、实训环节,适当压缩课程学分,为创新创业活动留足空间。

3.组建跨院系产教融合、“双师型”授课团队,授课教师包括院士、领军、优秀人才等284人,企业教师86,来自华为、西北电力设计院、中航锂电等21家行业龙头企业及科研院所。

4.创新“多位教师同上一堂课、校企专家同上一门课”新模式,来自交叉学科的教师参与授课,打通从基础理论关键技术落地应用的知识环节。目前,新建或改造的132门产教融合、学科交叉课程中,120门为多名老师同上一门课,61门课程的部分课时为校企导师同上一堂课78门课程为产教融合课程

E1969

校企专家同上一门课

5.实施基于知识图谱的采集式学习模式“基于知识图谱的采集式学习平台”已列为学校“十四五”重要信息化建设项目,该平台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目前师生使用人次达26880人次。

54BF7

基于知识图谱的采集式学习模式

6.除学校各类奖学金外,学院设立专项奖学金——“未来技术太湖奖学金”平均获奖金额为3500元;选派学生参加卓越工程师国际化培养”、英国高校暑期项目、日本“樱花科技计划等国际交流项目

7.创新创业育人氛围浓厚,每月定期举办“未来科创论坛”“coffee hour”等学院特色品牌活动,充分发挥优秀学长示范带动作用,邀请学院优秀创新创业学生分享创新创业经历和感悟,目前学院在校学生作为创始人或联合创始人成立7家科技型初创公司,融资总金额达1.11亿元,市场总估值超6.4亿元,

8.探索“1121”产学研深度融合新模式,与航天六院、陕西轨道交通集团、中国移动集团、中国电信集团、通用技术集团8家大院大所、龙头企业共建创新联合体,组建60余人“科学家+工程师”队伍,实施有组织的科研、有组织的联合人才培养。

42BF26

与大院大所、龙头企业共建创新联合体

三、招生专业:智能制造工程

专业背景:以先进制造与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深度融合为特征的智能制造,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标志,也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路径和国家战略重点。据工信部预测,未来5-10年我国智能制造人才缺口将超370万,尤其在数字工厂、工业机器人等领域,急需具备大工程观、创新能力和跨界整合力的领军人才。因此,依托未来技术学院建设智能制造专业方向,正是对这一战略需求的积极响应与实践探索。

2C931

培养目标:未来技术学院智能制造工程方向拟培养学生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创业意识、较强的实践能力科学组织与协作能力,使学生站在高端制造产业技术和产业最前沿,对创新和产业具备高度敏感性,掌握高端制造基础理论和先进制造领域相关技术,最终培养复合型创新创业领军人才。

培养特色:本专业方向聚焦未来智能制造装备、增材制造等研究方向,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贯通本研培养过程,基于前沿性、高阶性的课程体系,以激发学生创新创造活力为着力点,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推行项目牵引下的自主式、探究式、团队式、个性化教学方法。

15C18

专业将打破传统的以单一学科为依托的建设模式,在未来技术学院的体制框架下,充分利用和共享校内外优质教学科研资源,致力于实现多学科交叉和协同支撑下的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培养方案充分考虑未来智能制造人才的基本知识和核心能力需求,既涵盖机械、自动化等专业核心知识,又深度融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为学生创新创业夯实基础。依托“虚实结合”智能制造创新实践平台,可实现异地、远程交互教学,通过引入数字孪生、云数控、虚拟现实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丰富、深化智能制造教学情境和内涵,为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

本专业方向坚持拔尖人才培养定位,尊重并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实施弹性学制,为学生创新创业留足空间。

师资队伍:本专业方向遴选建设了一支高水平、多元化的师资队伍,为拔尖人才培养提供坚实保障。由西安交通大学学科办主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陈雪峰教授和国家级人才梅雪松教授担任责任教授,由谢友柏、卢秉恒、蒋庄德、李应红、Nandi等院士担任建设顾问。目前拥有国家级领军人才10人、国家级青年人才12人。

58A5E

专业与华为等公司深度合作,聘请华为公司诺亚决策推理实验室专家十余人承担人工智能、大数据、工业互联网、云计算与5G通讯等相关课程的建设咨询和授课工作,将建成稳定的一流双师型教学队伍。

合作平台/就业去向:已在三个校区初步建成“虚实结合”智能制造综合实践平台。下一步将按照“智能场景驱动、项目模块规划充分利用现有、共享支撑未来”的建设思路,进一步优化、提升现有平台。同时,将在已有的东莞松山湖机器人创新基地、苏州吴江智能制造企业群等校外合作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校外产教融合资源。

5276C

随着未来智能制造新业态的出现,智能制造相关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必将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因此本专业方向毕业生不论是继续深造还是投身产业发展,都将拥有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职业前景。

四、育人成效

在校企导师共同指导下,学生在项目、竞赛中不断提升科研及创新创业能力,收获了丰硕的创新创业成果。截至目前,约9%的本科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SCI/EI收录论文;22%的本科生申请或被授权了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43%的本科生取得了国家级或省级创新创业大赛奖项。创院后首届2021级本科生已100%通过推免保研(直博生占比57.9%)。

五、优秀学生代表


327D5

 

38503

8460

扫描二维码,了解未来技术学院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