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工学专业方向简介

9DBAB

一、学院介绍

作为教育部首批建设的12个未来技术学院之一,西安交通大学未来技术学院于2021年7月正式成立。学院立足“四个面向”,秉承“未来科技牵引、学科交叉支撑、产教融合驱动、开放探究教学”建设理念,依托学校“6352”产教融合创新工程和“1121”产学研深度融合新模式,以未来硬科技需求为导向,以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活力为着力点,联合大院大所、龙头企业及优势学科,实施本研贯通、项目驱动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引入前瞻性项目课题、组建“科学家+工程师”队伍、构建“课赛”相结合培养体系,实施“多位教师同上一门课、校企专家同上一堂课”,通过长周期的人才培养(应保研尽保研),培育具有前瞻性、能够引领未来科技发展的创新创业领军人才。

21BAA

未来技术学院人才培养理念

西安交通大学以“志向远大、品学兼优、兴趣使然、身心健康”为原则,采取笔试和面试的多维考察方式,着重考察学生的创新创业综合素养,并根据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和个人志趣、发展规划,从进校新生中选拔有志于投身储能科学与工程、智能制造工程、医工学方向的学生。

、优势特色

1.构建本研贯通、“课赛”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学院为学生组建由校内导师、企业导师、创业导师组成的校企导师团队,基于未来硬科技需求,在项目课程中指导学生开展由初级到高级的科技项目研究,并指导学生以负责人身份申报大创项目、牵头参加高水平创新创业大赛,取得成果并转孵化。

4557A

“课-项-赛”相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2.制定本研贯通培养方案,整合实验、实践、实训环节,适当压缩课程学分,为创新创业活动留足空间。

3.组建跨院系产教融合、“双师型”授课团队,授课教师包括院士、领军、优秀人才等284人,企业教师86,来自华为、西北电力设计院、中航锂电等21家行业龙头企业及科研院所。

4.创新“多位教师同上一堂课、校企专家同上一门课”新模式,来自交叉学科的教师参与授课,打通从基础理论关键技术落地应用的知识环节。目前,新建或改造的132门产教融合、学科交叉课程中,120门为多名老师同上一门课,61门课程的部分课时为校企导师同上一堂课,78门课程为产教融合课程

E1969

校企专家同上一门课

5.实施基于知识图谱的采集式学习模式,“基于知识图谱的采集式学习平台”已列为学校“十四五”重要信息化建设项目,该平台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目前师生使用人次达26880人次。

54BF7

基于知识图谱的采集式学习模式

6.除学校各类奖学金外,学院设立专项奖学金——“未来技术太湖奖学金”平均获奖金额为3500元;选派学生参加卓越工程师国际化培养”、英国高校暑期项目、日本“樱花科技计划等国际交流项目

7.创新创业育人氛围浓厚,每月定期举办“未来科创论坛”“coffee hour”等学院特色品牌活动,充分发挥优秀学长示范带动作用,邀请学院优秀创新创业学生分享创新创业经历和感悟,目前学院在校学生作为创始人或联合创始人成立7家科技型初创公司,融资总金额达1.11亿元,市场总估值超6.4亿元,

8.探索“1121”产学研深度融合新模式,与航天六院、陕西轨道交通集团、中国移动集团、中国电信集团、通用技术集团等8家大院大所、龙头企业共建创新联合体,组建60余人“科学家+工程师”队伍,实施有组织的科研、有组织的联合人才培养。

42BF26

与大院大所、龙头企业共建创新联合体

三、招生专业:医工学

专业背景:医疗设备是重要的医疗资源和推动健康中国的关键硬件保障。大型高端医疗装备原始研发,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高端医疗装备国产化可替代,对国家安全,人民福祉具有战略性和关键性。西安交通大学以临床需求为导向,以国家医学中心建设为牵引,聚焦医用设备研发和高端设备设计与研发领域,培养高素质医工交叉复合型人才,全面解决“医学需求和工业技术的不匹配,医生和工程师的沟通不通畅”的问题,发展新型的物理诊疗技术、设备及方案,改变固有的诊疗模式。

20D56

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数理基础、广泛的临床医学知识以及前沿的工程技术,帮助学生拥有整合思维、医工交叉融合及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培养具有完备的医学基础知识、能够与工程师无障碍沟通、推动高端医疗装备创新应用的临床医生,或具有良好的工科思维充分理解临床需求可进行高端装备研发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培养特色:以学生为中心,采取“培养路径个性化”的精英教育理念,实施项目驱动、团队指导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关注学生科研兴趣、基础和发展潜力,优化学生遴选和动态管理机制,积极探索本研贯通培养机制,引导学生科学规划成长路径。坚持兴趣激励、问题导向和创新驱动原则,建立研讨课、案例分析课、科技前沿课的研究型课程体系。创新学业考核评价机制,为学生探索未知领域留足空间,重视学生的全面成长。指导学生具备新型理工科知识,系统医学知识,以及跟踪医工学科技前沿的国际视野,发现医学、工学研究热点的能力。聚焦物理能量场的精准诊疗、新一代脑机交互、器官芯片等研究方向,打破学科壁垒,整合医学课程体系,强化工科基础。

    师资队伍:医工学团队由西安交大副校长、一附院院长吕毅教授担任责任教授,由赵红卫院士(中科院近代物理所)、张平祥院士(西部超导材料有限公司)、徐宗本院士(西安交通大学)等多位院士担任建设顾问,在刘昌、张明、赵永涛、仵正、吴荣谦、杨健、吴春生、郑彦臻、张德文、李虞锋、徐光华、樊林、张谞丰等教授带领下,打造一支业务能力突出、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团队。以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教学团队教师为主体,并特聘物理、化学、生命、材料、机械、计算机、电信、电气、人工智能等校内其他院系优秀教师授课,以及中科院近代物理所、西部超导材料有限公司等国内知名研究机构和企业专家加入教学团队,强化校企合作,探索医工学“产学研”一体的人才培养新形态。

      

合作平台/就业去向:医工学方向围绕国家重大需求,依托西安交通大学雄厚的科研实力与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西部超导材料有限公司和乐普医疗等研究机构和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共建研究平台,共享实践基地。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国家发改委初步决定在25家大型医院(含西安交大一附院)筹建国家医学中心,对本方向人才需求旺盛。同时,学生还可根据自身特质进行发展路径规划,可选择医院、科研院所如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医疗器行业龙头企业、继续深造、创业等多个出口。

5975A

国家医学中心(筹)医用超导重离子加速器装置项目合作签约仪式

四、育人成效

在校企导师共同指导下,学生在项目、竞赛中不断提升科研及创新创业能力,收获了丰硕的创新创业成果。截至目前,约9%的本科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SCI/EI收录论文;22%的本科生申请或被授权了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43%的本科生取得了国家级或省级创新创业大赛奖项。创院后首届2021级本科生已100%通过推免保研(直博生占比57.9%)。

五、优秀学生代表


327D5

 

38503

8460

扫描二维码,了解未来技术学院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