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方向简介

9DBAB

一、学院介绍

作为教育部首批建设的12个未来技术学院之一,西安交通大学未来技术学院2021年7月正式成立。学院立足“四个面向”,秉承“未来科技牵引、学科交叉支撑、产教融合驱动、开放探究教学”建设理念,依托学校“6352”产教融合创新工程和“1121”产学研深度融合新模式,以未来硬科技需求为导向,以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活力为着力点,联合大院大所、龙头企业及优势学科,实施本研贯通、项目驱动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引入前瞻性项目课题、组建“科学家+工程师”队伍、构建“课”相结合培养体系,实施“多位教师同上一门课、校企专家同上一堂课”,通过长周期的人才培养(应保研尽保研),培育具有前瞻性、能够引领未来科技发展的创新创业领军人才。

21BAA

未来技术学院人才培养理念

西安交通大学“志向远大、品学兼优、兴趣使然、身心健康”为原则,采取笔试和面试的多维考察方式,着重考察学生的创新创业综合素养,并根据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和个人志趣、发展规划,从进校新生中选拔有志于投身储能科学与工程、智能制造工程、医工学方向的学生。

、优势特色

1.构建本研贯通、“课”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学院为学生组建由校内导师、企业导师、创业导师组成的校企导师团队,基于未来硬科技需求,在项目课程中指导学生开展由初级到高级的科技项目研究,并指导学生以负责人身份申报大创项目、牵头参加高水平创新创业大赛,取得成果并转孵化。

4557A

“课-项-赛”相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2.制定本研贯通培养方案,整合实验、实践、实训环节,适当压缩课程学分,为创新创业活动留足空间。

3.组建跨院系产教融合、“双师型”授课团队,授课教师包括院士、领军、优秀人才等284人,企业教师86,来自华为、西北电力设计院、中航锂电等21家行业龙头企业及科研院所。

4.创新“多位教师同上一堂课、校企专家同上一门课”新模式,来自交叉学科的教师参与授课,打通从基础理论关键技术落地应用的知识环节。目前,新建或改造的132门产教融合、学科交叉课程中,120门为多名老师同上一门课,61门课程的部分课时为校企导师同上一堂课78门课程为产教融合课程

E1969

校企专家同上一门课

5.实施基于知识图谱的采集式学习模式“基于知识图谱的采集式学习平台”已列为学校“十四五”重要信息化建设项目,该平台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目前师生使用人次达26880人次。

54BF7

基于知识图谱的采集式学习模式

6.除学校各类奖学金外,学院设立专项奖学金——“未来技术太湖奖学金”平均获奖金额为3500元;选派学生参加卓越工程师国际化培养”、英国高校暑期项目、日本“樱花科技计划等国际交流项目

7.创新创业育人氛围浓厚,每月定期举办“未来科创论坛”“coffee hour”等学院特色品牌活动,充分发挥优秀学长示范带动作用,邀请学院优秀创新创业学生分享创新创业经历和感悟,目前学院在校学生作为创始人或联合创始人成立7家科技型初创公司,融资总金额达1.11亿元,市场总估值超6.4亿元,

8.探索“1121”产学研深度融合新模式,与航天六院、陕西轨道交通集团、中国移动集团、中国电信集团、通用技术集团8家大院大所、龙头企业共建创新联合体,组建60余人“科学家+工程师”队伍,实施有组织的科研、有组织的联合人才培养。

42BF26

与大院大所、龙头企业共建创新联合体

三、招生专业:储能科学与工程

专业背景能源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储能技术在促进能源生产消费、开放共享、灵活交易、协同发展、推动能源革命和能源新业态发展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能源转换与缓冲、调峰与提效、传输与调度、管理与运用等环节中的核心技术。储能技术的创新将成为带动全球能源格局革命性、颠覆性调整的重要突破点。

培养目标:未来技术学院储能科学与工程方向以培养站在世界储能技术前沿、勇于创新创业的领军人才和具有宏观战略思维和市场思维的复合型管理人才为目标,直接瞄准储能领域的“卡脖子”问题,聚焦大规模安全储能、零碳智慧储能系统等研究方向颠覆传统学习方式,以项目为牵引,以兴趣为导向,采用采集式课程学习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律、自强、自信精神,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培养需求,为国家培养能源产业领域的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

1D498B

培养特色:依托整合西安交通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化学、控制科学与工程等众多理工优势学科,借助西安交通大学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平台,采用“基础专业创新创业”梯次推进的培养方案,形成学科交叉融合的知识体系,全面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

2CA72F

EF6B5

师资队伍:师资团队由何雅玲院士、陶文铨院士、管晓宏院士领衔打造,形成了包括院士、国家级教学名师、长江、杰青在内的各类人才以及来自国内著名企事业单位的行业专家在内的“双师型”教师团队。雄厚的师资力量为储能科学与工程方向的本科生培养提供了坚实保障。

AF122

48DED

3B723

合作平台/就业去向:未来技术学院储能科学与工程方向与国家储能领域多个龙头企业深度合作学生可根据自身特质进行发展路径规划,可选择包括高校、龙头企事业单位(国家电网、华为等)、科研院所、继续深造或创业等多个出口。

27356

四、育人成效

在校企导师共同指导下,学生在项目、竞赛中不断提升科研及创新创业能力,收获了丰硕的创新创业成果。截至目前,约9%的本科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SCI/EI收录论文;22%的本科生申请或被授权了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43%的本科生取得了国家级或省级创新创业大赛奖项。创院后首届2021级本科生已100%通过推免保研(直博生占比57.9%)。

五、优秀学生代表


327D5

 

38503

8460

扫描二维码,了解未来技术学院更多内容